淺談BIM教育培訓以及心得體會!2020年,自己聽到最多的議題之一就是BIM教育(另一個是履約效益與爭議),從業主(特別是政府公部門)教育、業界教育(含企業內部與職業訓練)、到大學專技教育都有,其中還包含教育訓練認證、人才認證甚至是項目認證議題,與許多單位/專家/學者交流后,有幾點蠻值得思考:
1.各單位逐漸認知到,BIM之所以能發揮功效,有一大半以上需歸功于專業知識與經驗(如:開發規劃、建筑/結構/機電設計、綠能分析、繪制建照/細設/施工圖、營建勞安與質量管理、施工規劃與接口檢討、營運維護管理…….等),另一部分在于對BIM觀念與系統(如:訂立相關BIM采購合約/執行/信息交付計劃、PAS-1192與ISO-19650的概念與精神、OIR/EIR/PIR/AIR、CDE、IFC與COBie規范……等),最后才是軟件操作(Revit、ArchiCAD、Tekla….等),而在坊間的教育訓練認證,不管課程與認證名稱如何,絕大多數都局限在軟件操作,不涉略前兩項更重要的事情,最后有如:「會操作BIM=會做碰撞檢討」的錯覺(舉碰撞檢討是因為軟件檢測的碰撞與實務上真正有意義的碰撞存在非常大的落差),公司花大錢請來會操作BIM軟件的員工,實務上極可能是只會用BIM做3D的人員,于是乎「BIM=煙火式3D」,第一個被檢討的一定是員工與昂貴的BIM。
2.BIM模型建立是信息建置的過程(在計算機蓋一次房子的數字孿生:DigitalTwin),加上軟件功能復雜(或說還不夠聰明)的狀況下,即便是相同軟件,在設計/施工/運維不同階段的應用會有不同的模型建置方式,甚至同公司,也會因應內部組織流程或項目的不同,而發展不同的建模流程與方法,在BIM的世界里,有時除錯所耗費的精力遠比「一開始就做對」來的困難且代價高,建模的流程與信息判讀(經驗)就成為BIM-QC與風險管理的要件,再加上BIM作為一個信息整合平臺,團隊協同的功效大于個人,因此也沒有放諸皆準絕對正確的軟件使用流程,對部分企業來說,從沒學過BIM軟件的白紙比學過的好用,有實務經驗勝過沒有實務經驗,有不少企業因此發展出自己的內訓方法,由于是經過實務磨練的成功經驗,也往往面臨人才練好就被挖腳的風險。
3.大學專技教育中,BIM在管理與系統上可以是新的數字方法,但同時也是非常實務導向型的工具,學生沒有一定的基礎不易理解,在現有課程下也很難納入,要兼備BIM觀念與實務應用且可系統式教學的師資又極少,如何在學校培養具有業界即戰力的BIM人才更是困難,比較可能的方向是如何在既有學科中逐漸融入BIM的概念,再引導到軟件操作。
4.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業主教育,在過去十年來政府的推廣與研究下,公私部門都強烈希望可以得到BIM所帶來的理論好處,但十年過去了,絕大多數還停留在「花錢買了一顆不知道怎樣用的模型」,于是乎要不要給錢?怎樣給才算合理?甚至于是否真的需要BIM?等聲音出現,開始檢討BIM的采購發包與成效,并進行導正與改善,問題還是回到第一點,業主需要能分析認知道在營建項目或企業所面臨的課題,并進行有效管理與執行,據以來評估那些是BIM可以更有效的協助解決問題,相對才能訂立采購發包策略、契約與需求,并有對應合理的費用與驗收條件,當大多數執行單位仍一知半解時,才可能用正確的觀念與策略來引導執行BIM,最后得到可以用的模型來解決問題。
其實還有課程需求、分級、內容、培訓單位等議題討論,參考其他國家發展,BIM仍是一個新穎的觀念/技術,所以「試誤學習仍是常態,滾動修正成為必然」,才有機會越來越好,以上小小觀點供參考。好了,關于淺談BIM教育培訓以及心得體會就為大家介紹這么多,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幫到大家!
掃碼添加微信
領取備考資料
Copyright 2010-2025 中建教育集團 備案號 豫ICP備09016314號-2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