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標準體系中IFC與Cobie介紹
一、IFC
IFC起源于一個國際性的非營利組織buildingSMART,主要的目標是訂定跨平臺協同作業(yè)國際標準及分享建筑信息模型。1994年共12家美國軟件公司聯合起來希望建立一套標準。1995年10月正式成立IAI組織(InternationalAllianceforInteroperability),并逐漸將他們的理想推廣到全世界,目前在全世界已擁有13個分會、22個會員國;IAI在2006年改稱為buildingSMART。IFC為一項開放式信息交換標準,目的在使整個建筑物生命周期所有信息能夠整合在一個BIM之中,讓生命周期中所有軟件能夠共享及信息交換。
IFC整體分為四個層次,每個層次又包含數個模塊,一般的開發(fā)應用人員不需了解全部的IFC標準內容,只需在清楚整體框架與核心結構的情形下,了解對應的部分即可,例如,想了解幾何信息,便可在資源層的幾何模塊中查找。IFC其最大優(yōu)點為相互操作性,意思是可在不同系統平臺間進行分享信息及流通信息。IFC可提供非常詳細的結構組件來描述三維建筑物。
二、Cobie
施工營運建筑信息交換(ConstructionOperationsBuildingInformationExchange,COBie)COBie的標準是2007年由美國陸軍工兵單位所公布,主要是希望在建筑物設計施工階段就能考慮未來竣工交付營運單位時設施管理所需信息的搜集與匯整,有利于建筑物的營運維護期。COBie也稱之為施工營運建筑信息交換標準,是一種信息交換標準,主要是在設計、施工到營運階段和管理過程當中,所獲取的信息之標準。這些數據數據是由建筑師、工程師提供樓層、空間或設施的布局,或是承包商提供的設施產品序號、型號等,即是建筑師、承包商,以致于建筑項目的各參與人皆可在各階段輸入相關數據提供后續(xù)的管理人員使用。COBie具體信息架構,其內容可分為兩大主體:
(1)空間與設備,而空間又可分為樓層、空間、區(qū)域等主體;
(2)設備則可分為型式、組件與系統等主體,為配合維護作業(yè)之需求,再將發(fā)展出備用品、工作與資源等主體,并透過設備之類型結合。
使用COBie可助于在工程初始階段,就開始擷取并記錄重要的項目數據,例如設備列表、產品數據表、保固、備料清單,以及預防性維護計劃等。一旦建筑物竣工資產正式投入營運期間,這些信息在支持營運、維護和資產管理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好了,關于BIM標準體系中IFC與Cobie介紹就為大家介紹這么多,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幫到大家!
掃碼添加微信
領取備考資料
Copyright 2010-2025 中建教育集團 備案號 豫ICP備09016314號-2 網站地圖